文档搜索 > 講 題:瑜伽菩薩戒本-3主講者: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

講 題:瑜伽菩薩戒本-3主講者: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

講 題:瑜伽菩薩戒本-3

主講者:淨界法師





瑜伽菩薩戒本

紹安和尚尼慈悲

諸位法師,諸位居士-阿彌陀佛

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頁

二、修學宗要

這一大科我們是講到

我們修學菩薩戒法-的一個綱要

這個當中分成兩科

甲一、正明大乘二種根本

我們修習大乘菩薩戒法-要依止兩個根本

第一個就是菩提心-第二個是正知見

菩提心就是我們心中的願力

我們內心當中

雖然我們內心很多的煩惱-種種的障礙

但是我們內心希望能夠-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

其次我們內心當中-有一個正知見

我們對生命能夠做-正確的觀察跟判斷

這兩個是整個大乘菩薩戒法-所依止的根本

講到菩提心

這當中我們講到兩科

先說明-丙一明發心為趣入大乘之門

就是菩提心是趣入大乘-功德的一個法門

現在我們講丙二-示菩提心之修學方法

我們昨天也大致講到

就是我們在修習菩提心之前-要修習出離心

出離心的修法主要有兩種

第一種是思惟死歿無常

也就是我們在-今生的生命當中

也可能因為過去的善業

使令我們今生會現出一些-可愛的果報出現

比如說你有一些恩愛的眷屬-你有廣大的財富

乃至於你有一個-健康的身體等等

我們很可能就被這些-可愛的果報產生障礙

我們就不思出-不想再進步了

我們這樣子就已經夠好了

這就是我生命的皈依處了

但是我們應該思惟一個問題

什麼問題呢?

就是饒你千般快樂-無常終須到來

就是你這個果報不是久住的-是可破壞的

就是當死亡到來的時候

我們今生-所有一些可愛的果報

都要被破壞-不管我們願不願意

這個時候我們失去了以後

我們依止什麼而住呢?

就是我們應該思惟-這個無常的道理

從現前的可愛果報當中-解脫出來

看到無量的生命

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

就是思惟無常

來對治對今生-可愛果報的貪著

我們對三界的果報-不但對今生的貪著

我們還對來生有所期待

我們希望我們今生-因為布施、持戒的因緣

來生得可愛的果報

這個時候你應該思惟-生死的過患

就是說我們今生-可能會積集一些善業

這個善業是一種功德相-能夠召感可樂的果報

這種善業我們有兩個抉擇

第一個我們把這善業-讓它在三界得果報

這第一個抉擇

你可能做一個大國王-或者做一個天人

享受殊勝的五欲快樂

第二個我們把這個善業-為菩提道求生淨土

把它迴向到淨土去

這是你有兩個選擇

那麼假設我們今天把善業-把它投資到三界的果報

有什麼過失呢?

就是說這個三界的果報-它有三惡道的危機

譬如美食夾雜毒藥-初雖美味,終成大患

我們今天選擇在-三界繼續流轉

我們就不可避免的-總有一生要墮落三惡道去

因為我們的內心當中-雖然有善業

但是可也有一些罪業

所以西藏的上師說

已作地獄業,云何安穩住

就是我們每一個人-內心的阿賴耶識

事實上-都累積很多地獄的罪業

只是還沒有去觸動它

還沒有讓它得果報而已

所以我們經常有一個-要墮落到地獄的危機意識

我們就知道

我們不應該對來生有所期待

那麼透過無常的觀察-透過對三惡道苦諦的觀察

我們就知道

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-眾苦充滿,甚可怖畏

我們內心當中-從內心的深處

真實的發起一種-要出離三界的心情

而這個心情就是-我們修大悲心的基礎

雖然我們對於三界的煩惱-不能完全的斷滅

但是可以使令我們-對於三界的果報的貪著

變成淡薄一點

當然只有這個出離的心

這種心還不是圓滿的

因為這個心情的建立-只是考慮到自身的安樂

所以我們再修大乘法

你建立了出離心以後-你應該要進步

往前進一步,就修菩提心

好!這個我們看丙二-示菩提心之修學方法

這當中的方法有兩科

我們先看第一個方法

依阿底峽尊者所傳-七重因果法修學

阿底峽尊者-是一個印度的大師

以後來到西藏去-被西藏尊稱為密教之父

阿底峽尊者他所傳的-菩提心的修法

是根據彌勒菩薩所造的-《現觀莊嚴論》

講到了一些修菩提心的方法

阿底峽尊者根據這個方法-把它揉合成一個七重因果

這當中我們看-七重因果的法有兩段

先看第一段

戊一、修習利他之心

菩提心的修學-是以大悲心作基礎

就是要有一個-利益他人的心情

那麼利他之心

我們先看第一段-修平等捨心

平等捨就是說-我們先講一個譬喻好了

譬如說農夫要去播種

那麼播種之前-他不能直接把種子播在地上

要把這個不平的地-把它整理整理

使令這個地變成鬆軟平坦-這個地才能夠播種

因為你如果不先整地-就直接播種

有些地方是可以播種-有些地方不能播種

就是你播種的量不能普遍

我們如果不修平等捨心-直接修大悲心

我們對於這一類有情-能夠生慈悲

但是對於某一類的有情-就不能生慈悲心了

大悲心不能普遍-就不能稱之為大

所以平等捨-就是我們在修慈悲心

先把內心不平等的相貌-把它弄平等

好!這以下我們看-宗喀巴大師的偈頌

恩怨中庸今雖現-思量各各無決定

不應虛妄分愛憎-勤修捨心求加持

那麼在我們的生命當中

我們所面對的眾生境界-有三大類

第一個是恩愛的眷屬

我們看到一些-過去結善因緣的眷屬

我看到他很歡喜-他看到我也很歡喜

這是第一類

第二類是怨家

彼此看到對方都不歡喜

第三個是中庸

中庸就是說彼此都不認識

不認識看到對方的時候-彼此的心情很平靜

也沒有歡喜,也沒有不歡喜

就是內心當中-沒有任何的感覺

那麼我們在整個生命當中

我們眾生的境界-有三種相貌

一個是親屬的境界-一個是怨家的境界

一個是中庸的境界

那麼今雖現

在今生的生命當中-是很明顯的現在眼前

我們對於這三種境界-應該怎麼思惟呢?

思量各各無決定

這個是修平等捨的關鍵-思量各各無決定

就是說,所謂的恩愛的眷屬

他的體性也是不決定的-他沒有自性

他之所以跟我保持好的關係-是有一定的因緣的支持

假設這個因緣破壞了-那麼這個親屬可能隨時變成怨家

反過來說-你們兩個是一個怨家

但是這個體性也不決定

這也是建立在某一種因緣的-力量的支持

造成了一種怨家的氣氛

假設這個因緣改變了-你們也可能會變成一個親屬

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說

所謂的親屬怨家-是這麼的堅固不能改變

不是這樣子

就是說所謂的親屬-所謂的怨家

他是一種因緣所生法

他是可以透過-我們的善意而改變的

我們內心當中-一定要把這個觀念

先加以疏通

雖然我們暫時做不到-但是我們知道這個道理

就是說恩怨的境界-是各各無決定

這個是隨順因緣-而會作一些改變

所以不應虛妄分愛憎-勤修捨心求加持

所以我們不應該在暫時

這種因緣法-所建立的恩怨境界當中

產生一個堅固的愛跟憎

那麼應該怎麼辦?

應該勤修平等捨心-祈求三寶跟上師的加持

當然我們凡夫有情執

有情執-我們看到眼前的境界

就會馬上對眼前的境界-產生一種自性執

這件事情就是這樣子-不能改變了

這樣子我們應該修平等捨心-修因緣觀

就是眼前的境界-它所扮演的角色

雖然暫時是個怨家

但是這樣角色的安立-是某一種因緣之下成立的

只要我們-試圖去改變這種惡因緣

讓這個惡因緣的力量消失

這個怨家就能夠變成親屬

我們內心當中

就把內心的這種-內心把它弄平等

這個是我們在修-大悲心的一個基礎

修平等捨

再看第二段修悅意之心

這個就是算是修大悲心了

悅意什麼意思?

就是我們應該對一切眾生-生起珍重愛惜之心

珍重愛惜之心

達賴喇嘛說

我們人跟人之間-會發生衝突,彼此互相傷害

就是我們人跟人之間-感到很陌生

就是說我覺得-你跟我沒有關係

我跟你也沒有關係

彼此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關係

就是你是一個獨立的自體-我也是獨立的自體

那麼人跟人之間-是建立在一種

彼此非常陌生的因緣之下

只要有一點碰撞-就很容易產生對立

產生互相的傷害

因為我們跟眾生之間

沒有建立一種-殊勝的親密的關係

我們很難對眾生-產生寬恕跟包容

比如說我們今天-我們親愛的人

對我們有一點小小的磨擦

我們很容易寬恕對方

所以在修大悲心之前-我們一定要觀察

眾生跟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

一定要建立一個密切的關係

建立這種關係-叫做珍重愛惜的心

叫做悅意之心

這當中有三段

現在第一段知母

我們看宗大師的偈頌

生死流轉無其始-入胎受生亦無初

故知有情皆是母-願生斯見求加持

一切眾生-跟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呢?

就是知母

一切眾生是-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

怎麼知道呢?

以下宗大師-教導我們怎麼觀察

就是生死流轉無其始

就是說事實上我們-經歷了很多次的生死

這個是一個重要的關鍵

如果我們今天-有志於行菩薩道

你那個生命觀

一定要讓自己的生命觀開闊

你一定要看到無量的生命-你才能夠做出超然的一些

偉大的佛教事業

就是你不認為-你的生命只有今生

所以你能夠把今生-的得失看得很淡薄

就是你看到無量生命

今生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

怎麼知道有前生-乃至無量的生命呢?

這樣的觀察思惟就很重要

就是說我們要知道有前生

當然不能從-外在的物質去判斷

你觀察內心

你冷靜的觀察你內心的變化-你就知道有前生

就是說我們內心的相貌-有各式各樣的相貌

有善的相貌,有惡的相貌

那麼有些人喜歡布施-有些人喜歡持戒

這種善惡的功能相貌-它不是自然產生的

就是你經常去持戒

你今天持這條戒-明天也持這條戒

你時間久了以後-你就很任運的就持這條戒

你內心對持這條戒的功能-就特別強大

所以我們的內心-是由業力的熏習而產生

不管是善的功能或惡的功能

你這個人瞋心很重

你經常發脾氣

發久了以後-你那個瞋心就大

所以我們內心的功能

是由數數造作的業力-熏習而成

那麼我們現在的心-是由去年的心熏習而成

去年的心-又是去年的心熏習而成

如此往前推的時候-有一個問題

我們剛出生的時候

剛從母胎出來的時候那個心

那個心也是有差別

比如有些小孩子-剛出生的時候

他的相貌是寂靜-有些人的心好動

有些人喜歡哭-有些人喜歡笑,相由心生

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子的心-就有各式各樣的差別

試問-這個心是由業力的薰習

表示他一出生的時候-他有這種差別的功能

一定有一個前一期生命-的數數的造作

才創造他這個-剛出生小孩子心的相貌

所以人家說父母未生之前-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?

父母未生之前-你一定有一個生命

否則你不可能剛出生的時候-你就有這種功能

有這麼多差別的功能

如果我們只有今生-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

所有的心應該從零開始

但是不是這樣子

我們出生的時候

我們每一個人的心-就各式各樣

當然今生的造作-會加強他的力量

所以我們從一個初生兒-內心當中的差別相貌

我們肯定-一定有前一個生命的造作

才創造這個初生兒心的差別

所以我們相信一定有前生

既然有前生-也自然就知前生,還有前生

就有無量的生命

換句話說-生死流轉無其始就是

我們在三界流轉-不是今生才開始

有無量的生命

而每一個生命的產生-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入胎受生

換句話說-我們每一個生命的成就

一定要有一個母親-的生育跟照顧

所以說故知有情皆是母-願生斯見求加持

我們每一個生命的產生-都有一個母親

所以在無量劫的流轉當中

每一個有情-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

我們產生這樣的知見-是非常重要的

當然我們也請求-三寶跟上師的加持

來建立這樣一種清淨的正見

這個在古德的開示當中

大悲心跟知母是最重要的

你真的能夠跳脫今生的因緣

今生他跟我看起來

我不認識他,他也不認識我

但是我們不要

我們在思考的時候-不能只考慮到今生

今生在無量的時空當中-是一個非常短暫的因緣而已

我們看到的

雖然今天他不是我的母親

他是天上的飛鳥-地上的螞蟻

但是在無量的生命當中-他們都曾經當過我的母親

這個跟我的關係密切

再看第二個念恩

今生愛我母為最-眾母愛護亦如是

思此厚恩未能報-憶念母恩求加持

這個地方就是要憶念母恩

就是說在我們的今生當中-我們接觸過很多很多的人

那麼在所有的人當中-最愛護我的

對我犧牲奉獻最多的-就是我的母親

就是說我們從小出生的時候

我們不能自己去照顧自己

我們的飲食-我們各式各樣的生活

要靠母親的照顧

由於母親多少天的熬夜-才使令我們能夠長大

所以說眾母愛護亦如是

在一切有情當中-母親對我的恩惠是最多的

眾母愛護亦如是

無量的有情

他們過去-扮演我母親角色的時候

他對我的愛護

就像今生母親-對我的愛護是一樣

就是說我們今天-看到一隻螞蟻

當然凡夫的情見-看到螞蟻沒有任何感覺

牠是螞蟻,我是我,你是你

你是不是離苦得樂-跟我沒關係了

我自己要離苦得樂

但是我們這樣思惟-是非常狹礙的

就是說眾母愛護亦如是

就是說這隻螞蟻

牠過去曾經-扮演我母親的時候

牠對我的恩惠-就像今生的母親一樣

雖然牠今生不是我的母親

但是牠過去對我的恩惠

是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-而有所改變

所以這隻螞蟻對我有-母親的這種恩惠

思此厚恩未能報-憶念母恩求加持

我們應該要思惟每一個有情

他們都曾經對我釋放過-這種深厚的恩德

而我現在都還沒有-來得及回報

所以我們憶念母恩求加持

應該去憶念每一個眾生-他們在流轉的因緣當中

都曾經對我們釋放過恩惠

這個是念恩

憶念如母有情的恩惠

第三個是報恩

若知有恩猶棄捨-似我下劣更有誰

是故圖報當拔苦-並與勝樂求加持

假設我們今天知道的

一切有情-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

那麼我們知道-這件事情以後

我們還是把眾生給放棄

我們不管眾生-是不是離苦得樂

你自己是求解脫

也就是說在聖道的修學-你有兩個選擇

第一個你學聲聞道

聲聞道很容易的

利根的六生成就-鈍根的六十小劫

你不必廣修一切方便-你也不要去跟眾生接觸

只要觀察我空法空的智慧

在空性當中-把你內心的我愛執消滅掉

也就是解脫三界的生死

這是第一個選擇

第二個選擇就是-我們修習菩薩道

自利利他

但是這個地方-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

若知有恩猶棄捨-似我下劣更有誰

今天這些在生死當中-在承受老病死折磨這些眾生

他們都跟我們有深重的恩惠

我們知道這件事情-我們還把他們放棄了

但求自身的解脫

這樣子的下劣的心思

似我下劣更有誰

比世間的善人都還不如

世間的君子-他們尚且要知道孝養父母

來回饋母親的恩惠

何況是我們一個出世的聖人

所以說是故圖報當拔苦-並與勝樂求加持

所以我們今天-不管我們能夠做多少

但是我們的內心-要有一個願力

有一個希望

希望一切如母有情-能夠拔除身心的痛苦

他有老病死的痛苦-他有各式各樣的痛苦

我們希望他能夠離開痛苦

離開痛苦是不夠的-他缺乏種種的安樂

我們希望給他現世的五欲樂

我們更希望給他-究竟的涅槃樂

我們內心當中-真實的發出這樣的善意出來

雖然我們還做不到

但是在菩薩道-的第一個出發點

你應該對有情眾生-釋放這樣的善意

就是我真實的希望-你離苦得樂

因為你對我有恩惠

這個就是修悅意之心

我們凡夫的判斷能力

跟實際的相貌-是有很大的差距

當然我們多看經典你會知道

但是我們日常生活觀察-我們也會知道

就是我們這個凡夫-的見聞覺知

是依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

眼睛有障礙

你一個眼睛-一張紙就把你障住了

我們看不到前生-我們很多事情不明白

那麼我們只能夠靠著這種-淺薄的人生經驗來做判斷

往往判斷錯誤

所以使令我們胸量非常狹小

這個時候大智慧的佛陀-跟歷代傳承這種正法的

菩薩祖師們告訴我們

怎麼樣解脫-你現前的六根的障礙

從這個現前的因緣跳脫出來

看到無量的生命

這是很重要

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-有志於行菩薩道

你一定要讓你自己的生命-跟眾生的生命

建立一個密不可分的關係

這個就是-他曾經做過你的母親

這個觀法我們要知道-這個不是假想觀

我們有時候在照見五蘊皆空

我們觀察我們的-色受想行識消失掉

這是假想觀

而現在是一種如實觀

就是說其實每一個有情眾生

他曾經扮演我的母親-這個是一個真實相

所以你看你讀-《梵網經》菩薩戒

佛陀在《梵網經》上說

一切男子是我父-一切女人是我母

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受生-是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

所以說每一個有情-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

這也是一個事實

因為我們顛倒了

所以我們透過這個觀法-讓他看到真實相

是這個意思

好!我們再看第三段

第三段透過我們-對一切有情的觀察

我們開始修習慈悲之心

就是對如母的有情-升起與樂拔苦之心

先看慈心

慈心就是給予眾生快樂-這個慈心

有恩母等乏安樂-我以身財善根施

願諸有情皆得樂-一切圓具求加持

有恩母等就是一切的-如母的有情

他們在三界流轉當中-缺乏身心的安樂

我們應該怎麼辦呢?

我以身財善根施

我以這個身-我為眾生服勞役

財就是用種種的財富資具-來使令這個有情眾生

他的生活當中沒有匱乏

更重要的是善根施

前面是讓眾生-得到現世的安樂

更重要我們應該-以佛法的真理來開導眾生

使令他能產生-信進念定慧的善根

得到究竟的涅槃樂

所以願諸有情皆得樂

得到世間出世間的安樂

一切的安樂-都能夠圓具求加持

我們在修行當中-我們不斷的對眾生釋放一種

希望他得到安樂的一個心情

第二個悲心

前面的慈是與樂-這個悲是拔苦

拔除眾生的痛苦

母等眾生苦所逼-苦因苦果願盡離

縱有餘殃我代受-勤修悲心求加持

一切如母的有情

他們的身心世界-有很多的苦惱

這個苦惱

在佛法講到苦惱-有兩種的苦惱

一個是色身的苦惱-一個是內心的苦惱

色身的苦惱就是我們

比如說我們今天肚子餓-這也是苦惱

或者在冬天當中沒有衣服穿-這也是苦惱

但是這個色身的苦惱-是短暫的

就是一個外在因緣-刺激的時候才感到苦惱

但是這個因緣結束了-這個苦惱就恢復了

最重要的苦是心的苦惱-就是憂愁

因為這個心的苦惱-假設我們不把它解開

這個因緣結束以後-他內心的障礙

還是繼續的留存

乃至到來生,到盡未來際

心有千千結-內心的憂愁是更可怕

一般來說,年輕人他的苦-偏重在身苦

因為他六根的感應非常敏感

老人家他眼耳鼻舌身-六根的反應遲鈍

所以老人家吃好東西-吃壞東西他沒有太大感覺

但是他內心的那種感受-特別的敏感

你對他有一點不恭敬-他馬上感覺出來

而且他內心的障礙-會留存很久很久

他那個心的感受特別靈敏

所以老人家的苦-多分來自於心苦

特別是沒有修行的人

他不能用智慧化解他的障礙

他老人家心的苦特別厲害

回憶過去不如意的事情-憶到現前不如意的事情等等

總之,眾生-就是在苦當中不能解脫

苦當然有它的因

因就是煩惱跟罪業-還有它的果

苦果

苦果就是老病死

我們希望眾生的-苦因苦果都能消滅

縱有餘殃我代受-勤修悲心求加持

其實還有一些剩餘的災難

我們願意-代如母的有情來接受

勤修悲心求加持

慈悲心觀法-在修學的次第有三種

第一個是思惟修

也就是說我們在-佛堂當中的寂靜處

先修止或者念佛持咒

讓內心能夠把昏沈掉舉-把它調伏下來

產生一個寂靜的相貌

在寂靜當中去思惟

有情眾生-他們曾經做過我的母親

對我有恩惠

我內心當中-真實的希望他離開痛苦

真實的得到安樂

這叫思惟修

第二個叫作願修

作願

其實作願修就是迴向

我們可能會做一些功德

或者我布施,或者持戒

或者我持大悲咒、念佛

當我們成就一個功德以後

我們希望把這個功德-迴向給眾生

你可以觀想這個功德-變成一道的光明

釋放給眾生

眾生因為這個光明的照射-離開痛苦得到安樂

這個就是作願修

就是迴向

第三個是荷護修

荷護修就是採取行動

當然我們在資糧位的菩薩-偏重在思惟修跟作願修

法身菩薩當然他有神通三昧

他能夠採取行動-讓眾生離苦得樂

慈悲觀

我過去參加過蓮因寺齋戒學會

有一次在齋戒會的時候-大家在念佛堂拜佛

那次兩個住眾法師-在念佛堂拜佛

拜到一段時間以後電話響

結果大家都沒有去接電話

懺公師父出來就很生氣

他說這個電話都沒人接

居士打電話來-是表示有事情要我們幫忙

我們這個修行人要想

給人家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

我內心感到-懺公師父那種慈悲心

我自己感到慚愧

就是給人家方便-就是給自己方便

也就是說-我們今天在修慈悲觀

我們今天積集功德

要按我們過去的心情

我願意把這個功德-加持在我的生命

使令我離苦得樂

這個是一個很狹隘的心情

現在我們修慈悲觀以後

我們發覺我們自己的個體-跟眾生有很重要的關係

我們開始是關懷眾生

我們開始對眾生釋放善意-把功德迴向一切有情

但事實上有情也不一定-會因為你這個因緣

而得到安樂

不一定

但是重要的是-你自己先得到安樂

你自己先回饋回來

所以我們講因果

其實你對眾生-所釋放的任何的業力

它到最後都是返回-到你自己的生命上

我自己對慈悲觀-有一點小小的經驗

提供給大家做參考

就是我一段時間-住在淨律寺的文殊院

做一個短期的閉關

文殊院-它是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

後面有很高的樹

這個都知道

有樹的地方就有樹神

比人高的樹就有樹神

我也曾經聽一些老前輩說-文殊院不好住

但是想,沒有選擇餘地-就去住了

果然住沒多久

晚上各式各樣-什麼聲音都有

你要不管它就睡不好

但是你管它,它也是照吵

怎麼辦呢?

後來我想到

這個東西不能用硬的-一定要用慈悲觀

我開始晚上-做完功課以後就迴向

我就特別的持往生咒

往生咒持完以後-我就觀想往生咒

每一個咒語就像一道光明-放大光明

把這個光明照射到-後面樹上那些樹神

我觀想這些樹神-得到這些往生咒的加持

他們的痛苦消失掉-而得到很多的安樂

我開始每一天-不斷的對那一些樹神

釋放我的善意

我說我今天修行-我並不是想來干擾大家

我修行的功德-是要迴向給你們的

果然沒有幾天以後-晚上再也沒有聲音

所以說達賴喇嘛說得好

達賴喇嘛說

中共對我不是很好-但是我對他修慈悲觀

有人說:你對他修慈悲觀-他還是他

達賴喇嘛說:沒有錯-我們修慈悲觀

乃至於我們對冤家修慈悲觀-他不一定馬上離苦得樂

因為他自己有障礙

他不一定能夠接受-我們這個訊息

但是你修慈悲觀-你自己就先得到利益

因為你的心-從凡夫的障礙心

跟佛的心更接近

一切唯心造

如果對方-他能夠把執著放開

他真的是可以得到利益

當然他的利益-比你的利益少

大概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

所以說我們今天

我們要有一個觀念

我們今天保持狹隘的胸量-對自己絕對沒有好處

我們生命要突破-幾乎是不可能

如果我們老是保留-過去狹隘的思考

所有的安樂-所有的功德只考慮自己

我們的生命要突破不可能

就是我們一定要-對眾生釋放善意

這個是個關鍵點

再看下一段增上意樂

增上意樂就是說

把前面的慈悲心的心情-把它加以堅固

增上就是堅固

把它轉成一個-對眾生的責任感跟使命感

我們看宗大師的偈頌

一切世間諸有情-獲無漏樂斷苦根

我應決定如是作-願速堪能求加持

在一切的如母有情當中

我們希望他能夠得到-無漏的涅槃樂

而斷除生死的苦根

這件事情,我應決定如是作-願速堪能求加持

增上意樂的關鍵點就是-我應決定如是作

慈悲心的釋放-事實上外道的禪定

像四禪天人-他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

四禪天人在禪定當中

他也看到-眾生在老病死的折磨

其實他也對眾生-釋放他的善意

乃至於阿羅漢的尊者-在涅槃當中

他也知道眾生在流轉當中-受老病死的折磨

他們也希望眾生離苦得樂

但是他們都沒有採取行動

為什麼呢?

因為他們只修到慈悲心-而沒有修增上意樂

他不認為這件事情是我該做

也就是說外道跟小乘的聖者-他也同意眾生應該離苦得樂

但是這件事情不是我該做的

自然有人會去做

他不認為說-讓眾生離苦得樂

是我一個不共的使命

他沒有這個心情

所以我們在修完慈悲觀以後

要加修一個增上意樂-就是我應決定如是作

好!我們休息十分鐘好了

時間到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昂纲搜索

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下载网

Copyright © 2011
文档下载网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犯请和我们联系。tousu#anggang.com
返回顶部